美国华人教会的七大难题
—
浅述教会当今面临的主要挑战
Andrew
Ong, 2017年8月3日
翻译:吴京宁
差不多正好一年前,我撰文试图解释,为什么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大多数的美国华人基督徒都属于保守的福音派。在这篇新的博文中,我将对这些年来美国华人福音派教会所面对的七个主要问题做一个总体回顾。这些不是美国华人教会所独有的,但肯定是其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且,尽管这些问题非华人教会也有,对于华裔教会来说,它们又很有自己的特色。
1.
多语言、多代人、多文化的动态
北美华人教会多数始于在中文人群中 — 即在美国以外出生的华人(Overseas-born Chinese,OBC)— 的宣教事工。1965年以前,华人移民主要是来自广东省的劳工阶层。1965年之后,则多以留学生或者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士身份来美,先是来自台湾,近年来则更多来自中国大陆。如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华人教会通常会有中文堂(国语、粤语、台语、福建话等)和英文堂。而这些英文堂的建立,基本就是为了服事第一代华人移民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American-born Chinese, ABC)的需要。
因此,与那些不分民族的普通美国教会相比,多数美国华人教会实际上要在语言、社会经济和文化上更多元化。在这一多样性中,最大的张力存在于年长的OBC与年轻的ABC之间。东方式思维的OBC们觉得,ABC们(经常就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不尊重长辈、只顾自己、个人主义;而西化的ABC们则抱怨,因为集体主义和好面子的倾向,OBC们过于拘束、不切实际、缺乏公义。这种充满挑战性的内部动力,经常会导致痛苦的教会冲突、不良的教会分裂,甚至使ABC们从教会“无声地出走”。在这些教会里,华人版律法主义文化基督教几乎是盖过福音。面对这种情况,通常这些个人主义的ABC只能无奈地摊开双手,放弃父母的教会而出走。即使是那些没有放弃信仰,转而参加非民族型教会的ABC们,通常也会视华人教会逊于其他美国教会。他们忘记了叹服几十年来神在这些教会所做的工,也没有意识到,尽管有种种不足,华人教会仍能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和教训。
2.
单一民族教会是合理的吗?
尽管华人依然在移民美国,人们还是越来越多地考虑到这一可能性:“如果没有新移民,或者不再需要中文崇拜,尤其是如果种族主义现象减轻,那么华人教会是否就过时了呢?”对于华人教会里的英文事工,这尤其是一个颇令人挣扎的问题。在地方教会中实现多文化、多民族合一这一福音主义理想,对于后民权时代的许多华裔福音派基督徒尤其有吸引力。有人认为,尽管表面上的种族排他性,从美国亚裔教会、事工的兴起,我们实际上看到了多文化、多民族的合一、兼容的新开端。[1] 有鉴于此,有人在T4G(Together for Gospel)大会上问到:“什么是美国亚裔教会的未来?”[2]
3.
教会的使命是什么?
这个问题并不是仅仅针对华裔或亚裔基督徒提出的,而华裔基督徒则以不同的方式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尽管作为华裔社区的核心,美国华人教会提供了许多社会服务功能,比如通过中文语言课程来保存文化,或者为华人移民提供服务,但其主要“使命”还是传福音。但是,对于美国华人教会只专注于拯救灵魂这一点,也有人提出关注、批评。
早在1970年代,最近刚去世的卓家俊牧师(Rev. Dr. James Chuck)就认识到,美国华人教会“对于重大的社会不公问题,比如战争、环境污染等,不够关心”,”而只注重个人道德和个人灵魂的得救“。他将此归咎于基要主义— 现代主义之争,并问到,“为什么我们不能说,越是委身于基督,就越要致力于在这个世界做工、满足它的需要?或者反过来说,越是致力于在这个世界做工、满足它的需要,就越是感到需要在基督内的新生命。”[3]
令人欣慰的是,新兴起的年轻一代领袖展现出对于社会参与的敏感性,其中张华耀(Russell Jeung)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的典范。
4.实利主义
有人指出,消费主义行为在亚裔美国人当中特别流行。这是因为,游移于双重文化身份之间,他们经常感到需要通过消费主义行为来证明自己是美国社会的一员。根据统计,很多亚裔美国人(特别是华裔)也确实有财力去消费。认识到“模范少数民族”这一刻板印象的谬误,张华耀指出,“对于亚裔基督徒社区来说,危险在于过分内向和自满。在亚裔教会中,人们大多达到了一定的富裕程度,并享受到职场上的升迁,其生活方式取向和人群交往模式都在鼓吹经济自立和某种自私的既得权益(entitlement)。“[4]
美国校园团契( InterVaristy Christian Fellowship)总裁林嘉宏(Tom Lin)的故事,就为实利主义的压力和对成功的渴望做了一个很好注解。林回忆到,为了回应神的呼召,他放弃了发财梦,看着哈佛的同学们在职场上高升,自己却选择去当专职校园传道人。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他做出这个决定后,母亲对他发出威胁:如果接着当他的传道人,她就要自残。尽管他的父母都自称为基督徒,但儿子的决定却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噩梦。他们甚至不再去教会,因为羞耻而把自己和朋友、家人隔绝开。
5. 精英体制
过分强调成就,经常意味着律法主义和对羞耻无法抑制的恐惧,这是华裔基督徒在基督徒生活中普遍面临的另一个挑战。Vivian Louie 观察到,身为移民的第一代华人父母,为使家人在美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他们的后代则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下。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的儒家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加强。孝顺意味着感激之情和对父母的牺牲做出相应的回报。因为华人父母相信,良好的教育是跨越种族障碍的唯一道路,非常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孩子的感激之情只能通过学习优异来表达出来。
“成功只在于个人努力”这一观点很容易被应用到基督徒的生活中,于是信实或者圣洁的生活方式都被看作只是与努力、意志力和决心相关,而不是因为信心或者圣灵在做工。于是,很多美国华人基督徒寻求在行为上成为“属灵的模范少数民族”,落入律法主义的陷阱。为此,Nancy Sugikawa 和 Steve Wong 这样写到:
“对于《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那位极度大方的父亲所传达出的那条最核心的福音信息,美国亚裔教会特别感到挣扎。 … … 如果我们是教会领袖,我们很可能是因为做的像那位长子一样,才升到领导地位的:负责任、小心翼翼 … ...。荣誉、正直、按照标准和人们的期望去生活,都是东方文化极为看重的。”
6.
反智主义
在许多强调神学的美国华人基督徒看来,现代主义以及相伴生的自由主义神学,是对他们的基要信仰、委身圣经权威的最大威胁。看一下多数美国华人基督徒是如何对待非福音派学术机构的神学成果,那种对于现代主义及其后继者后现代主义的普遍的不信任,是再明显不过的。他们或者视而不见,或者不假思索地拒绝。这种对非福音派学术机构的严重忽视,被称为“神学反智主义”。对于亚裔美国人在神学上的自满状态,Peter Cha 进行了较全面的反思,清晰地勾勒出问题的现状。对于美国华人,这一描述也同样适用。就亚裔美国人,他是这样说的:
“一旦从神学院毕业,他们就与神学教育告别了。于是他们开始牧会服事,认为应把神学留给神学院里的神学家去著述、教授。通过了课程考试和按牧考试,他们觉得自己在神学上已没有什么要做的了,现在神学已无关紧要了,几乎不再进行神学思考。让这些拒绝进行神学思考的牧师、领袖们引领教会,这才是最让我担心的事情。[6]
也许有人会奇怪,这么多在非教会高等教育机构深造过的亚裔美国人,怎么会在思维上堕落到这种地步。 Antony Alumkal 对此提供了有见地的解释。他认为,在与科学领域的学习经历相结合后,福音派亚文化的强烈影响,促使他们更加按字面意思去阅读圣经,而缺少批评性的态度,进而加强了对于现代学术机构的怀疑和排斥。但是,随着进步派亚裔基督徒人数的增长,存在于美国华人教会中的反智基要主义正在受到挑战。
7. 多元主义
众所周知、常为世人议论的是,尽管总体上保持了“基督反文化”(Christ against culture)和“基督与文化成悖论”(Christ in paradox with culture)两种姿态(参见赫·理查·尼布尔的《基督与文化》 — 译者注),美国华人基督徒在社会问题上却基本上持具争议性的、排他的立场。对于种族问题、性别、性行为以及其他宗教信仰,多数美国华人基督徒持传统立场。因此,他们在自己的教会里一般不愿就种族不公现象发声,更倾向于两性间持互补型角色,认为同性性交是罪,坚持只有基督教才是唯一真正的信仰。但是,对于自己所属教会、跨教会组织在敌视女性、性别歧视以及种族不公等问题上的沉默,人数不断增长的进步派亚裔基督徒正在发起挑战。
对于沉默的多数华裔基督徒,这些转变代表着向现代文化潮流的投降,将圣经置于文化和世俗社会之下。与此同时,很多进步派亚裔基督徒在自己原来的教会、跨教会组织感到不适、不受欢迎,于是以进步派亚裔基督徒的身份开始在互联网上以及实地聚会。这些进步派倾向于将华裔基督徒的保守主义归咎于社会和文化因素,而多数保守的美国华人则反驳说,他们不过是在维护圣经权威。进步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关系正变得越发紧张。
这些就是我作为一个华裔基督徒所注意到的七个最主要的问题。但我也想听到你对华人教会的想法。请在下面发表评论,让我知道是否在哪里搞错了或者漏掉了什么。
但是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下决心为美国华人教会祷告。她当然不是完美的,但她是属于基督的,基督也是她的救主。
[1] See Rebecca Y. Kim, “Asian Americans for
Jesus: Changing the Face of Campus Evangelicalism,”
(http://religion.ssrc.org/reforum/Kim.pdf), Russell Jeung’s Faithful
Generations, and DJ Chuang’s MultiAsian.Church.
[2] I’ve discussed this more in depth here, here, and here.
[3] James Chuck, “Where are the Chinese Churches Heading in the 1970’s?”
[4] Jeung, Faithful Generations, 164
[5] Nancy Sugikawa & Steve Wong, “Grace-Filled Households” in Growing Healthy Asian American Churches, 22.
[6] Peter Cha quoted in S. Steve Kang, Growing Healthy Asian American Churches, 48.
[2] I’ve discussed this more in depth here, here, and here.
[3] James Chuck, “Where are the Chinese Churches Heading in the 1970’s?”
[4] Jeung, Faithful Generations, 164
[5] Nancy Sugikawa & Steve Wong, “Grace-Filled Households” in Growing Healthy Asian American Churches, 22.
[6] Peter Cha quoted in S. Steve Kang, Growing Healthy Asian American Churches, 48.
原文链接:
http://reformedmargins.com/7-issues-in-the-chinese-american-church/
译文首发于“言语道说”(2018-2-21)
https://mp.weixin.qq.com/s/djYpkRETk627tgI4NU9u2w
译文首发于“言语道说”(2018-2-21)
https://mp.weixin.qq.com/s/djYpkRETk627tgI4NU9u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