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激烈思想交锋中,这部小说对于个人自由及自由市场经济的不遗余力的宣扬,无疑为西方阵营赢得冷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在1991年的一份民意调查中,这本书被美国人列为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但真正完整读过它的大概不多。原因很简单,与其说它是本小说,不如说是篇超长的哲学独白。小说长达一千二百页,但情节简单重复,人物脸谱化,语言口号化。在看完头一、二百页后,读者对故事的轮廓和结局基本就已经有数了。即使是很多兰德主义者,也认为压缩到三百页就足矣。
与《源泉》相似,《阿特拉斯耸耸肩》面世后,也很快就成为畅销书。在这五十年里,它始终高居畅销榜前列,而去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更进一步提高了它的销售量。与它的商业成功相反,知识界对两本书的反应、评价却一直以负面居多。有趣的是,尽管她攻击的对象是共产主义和左翼思想,对她最有力的反击却来自于社会的右翼。在小说面世不久,创刊不久的新保守派旗舰《全国评论》(National Review)发表了钱伯斯(Whittaker Chambers)的著名书评《老大姐在看护着你》。
如钱伯斯所指出,这本书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小说,所谓的故事情节不过是作者用于演讲的肥皂箱。真正重要的是作者想传达的信息。为使读者信服,兰德采用非黑即白的手法,将故事写成了一场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间的战争。光明之子(实业家、金融家、工程师)都是完美的天才,财富、智力、相貌无可匹敌。每个人都是惊人的高大、俊美,有晒成古铜色的白皮肤、富有雅利安人棱角的面孔、绿宝石般的眼睛。也如马克吐温所言,"骑士、公主终结百年之好",只是这爱情没有任何结晶 ---- 孩子。相形之下,黑暗之子"掠夺者"们(劫富济贫的罗宾汉、自由左派、罗斯福新政分子、蓝领工人、世界大同者、慈善家等等)则是丑陋、下流、嫉妒、贪婪、软弱的。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无能的,包括在给英雄高特上刑这样一件事上。既然力量对比如此悬殊,最后英雄们自然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胜利。既然社会主义者、集体主义者、利他主义者,尤其是作者所鄙视的芸芸大众是如此黑暗、令人憎恶,读者自然也就该无保留地接受她的结论了。只是,我们知道世界并不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从美共队伍中倒戈过来的保守派作家,钱伯斯在兰德的信息中明显嗅到了马克思的气息。在她看来,人生的好坏应完全以其创造的交换价值来衡量,只有通过追求赤裸裸的个人利益来打碎宗教、婚姻的羁绊,才能实现现代工业文明呼风唤雨的奇迹。这俨然是《共产党宣言》的翻版。如同任何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样,兰德拒绝上帝、宗教与原罪,而将她理想的人摆到这个无神世界的中心。而这个理想之人的唯一人生目标就是不断追求自我快乐幸福,没有牺牲、奉献,没有家庭、社会,只有赤裸裸的个体。既然拒绝了社会,又拒绝了上帝,为将她的英雄从沦为最贪婪的高级动物的命运中摆脱出来,她就必须让他们垄断最崇高的道德标准。天生具备她的这些条件,自然是那进行创造性生产活动的社会技术精英阶层 ---- 金融家、实业家、工程师。在兰德的眼中,他们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他们的劳动支撑起整个世界,只有他们能应负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挑战,他们自然也就是最高道德标准的化身,而这世界上余下的绝大多数人不过是需人操纵的机器,或是寄生虫。机器或寄生虫是不必也不该有发言权的。他们要么对于精英们俯首听命,要么就是灭亡。这是什么?技术精英阶层的独裁、寡头政治。极左与极右唯物论的理论基础是如此的相同,不同的只是一个问题:谁掌权对生产力发展更有效率?工人阶级专政还是精英寡头政治。在拒绝了斯大林的老大哥的同时,兰德给人们的选择是一个老大姐。
《阿特拉斯耸耸肩》中最令人窒息的无疑是兰德对于所谓非“创造者”的普通人的态度。在小说中有两个非“创造者”的正面人物:黛格尼的高级助手埃迪(Eddie Willers),黛格尼的嫂子谢瑞尔(Cherryl Brooks)。埃迪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代表,他们一家为泰格家族服务了几辈子,尽管自己并非“创造者”,但他尊敬“创造者”们及其发明。他对黛格尼绝对忠诚,兢兢业业地维持铁路系统的运转,同时努力地将“创造者”的发明应用到实际中,但拒绝参加“罢工者”的行列。当黛格尼已将精力集中到援救英雄高特的时候,他依然在为铁路的正常运营而苦斗。在小说结尾,在罢工者高举美元标志走出落基山的同时,他却为两方所抛弃,在亚利桑那的沙漠中独自守护着瘫痪的彗星号列车,如同一个老船长伴着即将下沉的船只,迎接死亡。谢瑞尔本出身贫民窟,是个勤劳的商店售货员,有着和周管子工一样的劫贫济富的理想。她邂逅黛格尼的哥哥、泰格铁路公司总裁、“掠夺者”的代表吉姆,将黛格尼创造的伟业张冠李戴到他头上,并嫁给了他。在婚后发现真相后,她感到理想破灭了,在社会上没有她的位置了,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也正如钱伯斯所指出的,对于任何与“罢工者”,亦即兰德,持相左的意见的人,通篇你只会听到一个声音:“进毒气室去!”
Wednesday, June 3, 2009
安•兰德,奥巴马时代,及其他(五)
Labels:
Atlas Shrugged,
Ayn Rand,
The Fountainhead,
奥巴马,
安•兰德,
建筑,
源泉,
读书笔记,
阿特拉斯耸耸肩
Tuesday, June 2, 2009
安•兰德,奥巴马时代,及其他(四)
在《源泉》发表十四年后,在冷战的高潮中,兰德发表了她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充分反映她的客观主义哲学思想及经济理论的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尽管人们对于《源泉》的文学、思想价值颇有争议,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歌颂创造与生命力,如同当初西进的拓荒者,富有美国式的乐观与朝气。但《阿特拉斯耸耸肩》则不同,它是一本死亡、毁灭之书,讲述的是一个失堕之邦(dystopia)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并不确定。这是一个虚拟的集体主义思想盛行、政府的经济干预行为走向极端的时代。尽管小说中从未提到苏联,但是人民之邦已在世界各地纷纷成立。在美国,似乎民主政体依然保持着,但民意支持的政客们对企业经营横加干涉,运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兰德所向往的十九世纪黄金时代的自由资本主义已随风逝去。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思维钳制着企业的经济活动,追求利润与发财致富在大众眼中成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社会上各种产品的供应出现严重短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丽、富有、天生营运天才的女继承人、泰格铁路公司的副总裁黛格尼(Dagny Taggart),与冷峻正直、白手起家的钢铁业大亨兼发明家瑞尔墩(Hank Rearden)一见钟情,并要联手起来,拯救美国的经济,将其从毁灭的边缘拉回来。但是他们发现,一方面,那些平庸的企业家、碌碌大众勾结政客(即掠夺者, looters)以人民的名义对他们的经营进行政府干预,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纷纷关闭或荒弃其企业,神秘地从人间蒸发。人们对于无奈现实的一句口头禅就是:“Who is John Galt?” 同时,黛格尼的初恋情人、颇具经营天才的铜业大亨丹考尼亚(Francisco d'Anconia)也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个挥霍祖传基业及股东投资的花花公子,似乎在有意扰乱已奄奄一息的经济秩序。黛格尼感觉到有一个神秘的力量似乎意欲摧毁这个世界。
黛格尼与瑞尔墩无意中在一间废弃的工厂里发现了一台神奇发电机的雏型机 -- 一台可以将空气中的静电转化为可用能源的永动机!在寻找神奇电机发明者、追踪神秘的毁灭者的过程中,黛格尼无意驾机闯入了落基山中的一个世外桃源 -- 亚特兰蒂斯,见到了电机的发明人高特(John Galt)。高特是个天才的发明家、工程师,一个彻底的自我主义者:“我以我的生命和我对它的挚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了他人的缘故而活,也永不要求别人为我而活。”(I swear, by my life and my love of it, that I will never liv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man, nor ask another man to live for mine.) 当他工作的工厂在老板的带领下试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工人自治时,他独自挺身抗议、辞职,宣布在智力、创造力上罢工,拒绝为社会做出任何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行动得到了一位大银行家马立根的支持。在随后的十年中,他一面隐名埋姓在泰格特铁路公司做个只出苦力的蓝领工人,一方面四处游说工业界各行当的杰出企业家们加入到他发起的罢工行动。这些人在马立根的私人领地上建立起了这个使用金本位货币、一切基于公平交易、自给自足的自由市场经济乌托邦,丹考尼亚也是其中一员。他们罢工的目的就是要向世界证明他们的价值。在所有的真正工业界领袖中,只有黛格尼和瑞尔墩还未加入他们的行列,高特向她(他们)发出邀请。尽管黛格尼深深爱上了高特,也为他的气概所折服,但她仍拒绝加入他们的行列。她要拯救这世界。
回到了外边世界的黛格尼发现,在她缺席的短暂时间里,整个社会进一步滑向饥寒交迫的崩溃边缘,而政客应对危机的手段就是进一步加强对硕果仅存的几个兴旺企业的控制,这也包括瑞尔墩公司。在黛格尼进行着无望的拯救行动的同时,政府对瑞尔墩企业的控制、逼迫也在变本加厉,以致威胁到他的生命。终于瑞尔墩也离去了,黛格尼成了最后的莫希干人。这时,大众及政客们也认识到,托起地球的巨人离去了,地球要沉陷了,整个社会陷入恐慌的状态。这时,潜伏在泰格铁路公司纽约总部的高特借无线电广播,向全国发表了一篇冗长的演说,阐明自己的自我主义价值观,申明罢工者的要求:掠夺者必须放弃对经济、政治的控制、发言权,否则就是自行毁灭。不久,不甘失败的掠夺者政府跟踪、逮捕了高特,并试图用电刑逼高特与他们合作,作经济上的傀儡领导。高特拒绝了。山里来的小分队随即将其毫发无损地解救出来。随着掠夺者政府的自行垮台,城市之光的熄灭,在遍地瓦砾、饿殍中,罢工者们扛着他们的标识符--巨大的美元符号,昂首走出落基山,接管并将重建这个世界。
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并不确定。这是一个虚拟的集体主义思想盛行、政府的经济干预行为走向极端的时代。尽管小说中从未提到苏联,但是人民之邦已在世界各地纷纷成立。在美国,似乎民主政体依然保持着,但民意支持的政客们对企业经营横加干涉,运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兰德所向往的十九世纪黄金时代的自由资本主义已随风逝去。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思维钳制着企业的经济活动,追求利润与发财致富在大众眼中成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社会上各种产品的供应出现严重短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丽、富有、天生营运天才的女继承人、泰格铁路公司的副总裁黛格尼(Dagny Taggart),与冷峻正直、白手起家的钢铁业大亨兼发明家瑞尔墩(Hank Rearden)一见钟情,并要联手起来,拯救美国的经济,将其从毁灭的边缘拉回来。但是他们发现,一方面,那些平庸的企业家、碌碌大众勾结政客(即掠夺者, looters)以人民的名义对他们的经营进行政府干预,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纷纷关闭或荒弃其企业,神秘地从人间蒸发。人们对于无奈现实的一句口头禅就是:“Who is John Galt?” 同时,黛格尼的初恋情人、颇具经营天才的铜业大亨丹考尼亚(Francisco d'Anconia)也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个挥霍祖传基业及股东投资的花花公子,似乎在有意扰乱已奄奄一息的经济秩序。黛格尼感觉到有一个神秘的力量似乎意欲摧毁这个世界。
黛格尼与瑞尔墩无意中在一间废弃的工厂里发现了一台神奇发电机的雏型机 -- 一台可以将空气中的静电转化为可用能源的永动机!在寻找神奇电机发明者、追踪神秘的毁灭者的过程中,黛格尼无意驾机闯入了落基山中的一个世外桃源 -- 亚特兰蒂斯,见到了电机的发明人高特(John Galt)。高特是个天才的发明家、工程师,一个彻底的自我主义者:“我以我的生命和我对它的挚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了他人的缘故而活,也永不要求别人为我而活。”(I swear, by my life and my love of it, that I will never liv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man, nor ask another man to live for mine.) 当他工作的工厂在老板的带领下试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工人自治时,他独自挺身抗议、辞职,宣布在智力、创造力上罢工,拒绝为社会做出任何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行动得到了一位大银行家马立根的支持。在随后的十年中,他一面隐名埋姓在泰格特铁路公司做个只出苦力的蓝领工人,一方面四处游说工业界各行当的杰出企业家们加入到他发起的罢工行动。这些人在马立根的私人领地上建立起了这个使用金本位货币、一切基于公平交易、自给自足的自由市场经济乌托邦,丹考尼亚也是其中一员。他们罢工的目的就是要向世界证明他们的价值。在所有的真正工业界领袖中,只有黛格尼和瑞尔墩还未加入他们的行列,高特向她(他们)发出邀请。尽管黛格尼深深爱上了高特,也为他的气概所折服,但她仍拒绝加入他们的行列。她要拯救这世界。
回到了外边世界的黛格尼发现,在她缺席的短暂时间里,整个社会进一步滑向饥寒交迫的崩溃边缘,而政客应对危机的手段就是进一步加强对硕果仅存的几个兴旺企业的控制,这也包括瑞尔墩公司。在黛格尼进行着无望的拯救行动的同时,政府对瑞尔墩企业的控制、逼迫也在变本加厉,以致威胁到他的生命。终于瑞尔墩也离去了,黛格尼成了最后的莫希干人。这时,大众及政客们也认识到,托起地球的巨人离去了,地球要沉陷了,整个社会陷入恐慌的状态。这时,潜伏在泰格铁路公司纽约总部的高特借无线电广播,向全国发表了一篇冗长的演说,阐明自己的自我主义价值观,申明罢工者的要求:掠夺者必须放弃对经济、政治的控制、发言权,否则就是自行毁灭。不久,不甘失败的掠夺者政府跟踪、逮捕了高特,并试图用电刑逼高特与他们合作,作经济上的傀儡领导。高特拒绝了。山里来的小分队随即将其毫发无损地解救出来。随着掠夺者政府的自行垮台,城市之光的熄灭,在遍地瓦砾、饿殍中,罢工者们扛着他们的标识符--巨大的美元符号,昂首走出落基山,接管并将重建这个世界。
Labels:
Atlas Shrugged,
Ayn Rand,
The Fountainhead,
奥巴马,
安•兰德,
建筑,
源泉,
读书笔记,
阿特拉斯耸耸肩
Monday, June 1, 2009
安•兰德,奥巴马时代,及其他(三)
为鼓吹个人主义,兰德将个人与社会、群体彻底对立起来,认定社会只是人类自由思想的羁绊,在两者的关系中,社会只能是被动的受益者、主动的迫害者。她所谓的个人成就,主要的是对自然的征服、技术的进步以及在艺术上对客观现实的表述。她尤其借洛克之口否认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必要。对于一个建筑师,这是一个再荒谬不过的声明了。不论是现代,还是以往,建筑师的主要责任是设计的组织者、施工的监督者,一方面要负责各行参与者(工程、施工)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又要建筑师内部各分支间的协调。洛克那种一人通吃各行的天才,也只有兰德能想象出来。说得简单点,建筑师责任的大头是在管人。由于各行当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暖通设计的愿望通常是和建筑及结构的完全相悖的。任何一个完成的达到设计目标的建筑都是各方面妥协的结果,最好的设计就是找到了最佳平衡(妥协)点的设计。有位朋友开玩笑说,似乎每个建筑系的毕业生都读过《源泉》,在刚开始建筑师生涯时,都将洛克奉为楷模。只是几年下来,被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之后,才发现她害人不浅。
在兰德的作品中,凡是为他人着想的、爱惜弱者的都是伪君子,爱人与爱己是不能共存的。喜欢强调客观真理的她似乎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引力与斥力是万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一对。记得当奥巴马在竞选演说中提到“你们要爱自己的邻里”时,兰德主义者以及某些基督徒的第一反应就是:"共产分子!"只是他们故意忘记了这句话直接引自于《马太福音》,最终的来源则是旧约律法。在旧约的摩西五经中,上帝不厌其烦地为以色列人设置了安息年、禧年,并规定了田里遗落的禾苗、土产当留给寡妇、孤儿。这一系列的规定,目的在于使弱者,包括战士遗孤,也能得存活,以维系以色列民族的凝聚力,协力对付四面的强敌,而并不是、也不可能让弱者骑在强壮者的头上。当然,作为一个凭自己家庭力量冲出隔离区的自由派犹太人的后代,兰德无需时常品尝哥萨克骑兵的马刀,也无暇去读老祖宗的律法。作为一个自认的强者,她是不会在意其背后的积极意义。
兰德对现代科技的理解还停留在十九世纪末及牛顿力学的时代,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人定胜天的乐观与信心。在核子时代、太空时代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1957年,她笔下的现代文明的最高成就居然还只是摩天大楼、炼钢炉、林立的烟囱、内燃机车。同样,她全然不知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更不知观测结果是依赖于观测者的。尽管她的眼光是如此狭窄,她却认为自己已洞察了世界的本质。她有句名言,"A is A." 她对是非、对人的意识的判断是如此简单:任何一件事情,要么是对的、好的,要么是错的、恶的,折中是不可能的,中庸、妥协是邪恶的。那么,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她看来,标准自然是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现代文明,而归根结底,就是兰德自己的好恶了。我有时想,如果把中国的臭豆腐与法国的臭奶酪放在一起,客观主义者如何评论高低呢?大概还是现代文明的法国占上风吧,中国的臭豆腐只能是绝对的邪恶了。
兰德是自由市场经济最坚定的鼓吹者,但她笔下的理想主人公却完全是这一理念的反讽。市场经济信奉顾客是上帝、市场至上的准则,而洛克奉行的是设计师(卖方)至上的信条。这让我想起文革时期中国的副食店了。只是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公司、建筑师如果也摆出这份派头来,不出两个月就得关门。应该说,洛克是个不需要市场的建筑艺术家, 或是建筑哲学家,而绝对不是个建筑师。在成名之后,她想请洛克的原型、她所倾慕的建筑大师赖特为电影《源泉》设计一个建筑模型。但是,赖特高昂的设计费把她吓住了。她没有像小说中的富豪们写一张空白支票,而是转身请电影厂的设计师做了一个她并不满意的模型。看来小说中写的也只是给别人看的。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理想中的伟大企业家、钢铁大王瑞尔墩(Hank Rearden)则声称,对于他的发明,15%的利润他就满足了。读到这里我不禁又笑了。尽管15%的利润率是让一个很多人羡慕的数字,但如果只想挣15%,那他大概不会是个真正的企业家或是商人。
兰德哲学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她对于人的地位的界定,她的立论基础。她将人放在世界上的最高地位,认为人凭感知和理性能够穷尽客观真理,人的能力可以完全征服世界,人更无所谓的原罪。她所描绘的英雄,都是尼采哲学中的超人。既然是超人,自然是永远掌握着真理、知识,既不需要他人、更不需要神,他们自己就已经将世间万物都打点了。这让我想起了初到美国时,一位穆斯林同学对中国人的评论:"你们不是不信神,而是把党、共产主义教条或是自己当成了神。"兰德即是如此,她小说的所有正面人物也无一例外都有强烈的自恋、自义倾向。如前所述,兰德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基本和马克思的一样,甚至在对资本家的发财欲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方面看法也是几乎一致的。不同的是,兰德认为放任自流的资本主义会使社会经济不断由繁荣走向繁荣,而马克思则认为其将导致繁荣与危机的不断循环以及大众的苦难。由于对前景的不同预测,解决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兰德认为泰坦巨人阿特拉斯(资本家)已经举起了地球,马克思则决定要让无数个普通劳动者推动地球转动。虽是两个极端,但都认为人是万能的,理想之人(们)掌握宇宙万物的真理,是永远正义、永远正确的化身,是当顶礼膜拜的。于是在兰德,便有了以人为神的斯多达圣殿。
在兰德的作品中,凡是为他人着想的、爱惜弱者的都是伪君子,爱人与爱己是不能共存的。喜欢强调客观真理的她似乎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引力与斥力是万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一对。记得当奥巴马在竞选演说中提到“你们要爱自己的邻里”时,兰德主义者以及某些基督徒的第一反应就是:"共产分子!"只是他们故意忘记了这句话直接引自于《马太福音》,最终的来源则是旧约律法。在旧约的摩西五经中,上帝不厌其烦地为以色列人设置了安息年、禧年,并规定了田里遗落的禾苗、土产当留给寡妇、孤儿。这一系列的规定,目的在于使弱者,包括战士遗孤,也能得存活,以维系以色列民族的凝聚力,协力对付四面的强敌,而并不是、也不可能让弱者骑在强壮者的头上。当然,作为一个凭自己家庭力量冲出隔离区的自由派犹太人的后代,兰德无需时常品尝哥萨克骑兵的马刀,也无暇去读老祖宗的律法。作为一个自认的强者,她是不会在意其背后的积极意义。
兰德对现代科技的理解还停留在十九世纪末及牛顿力学的时代,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人定胜天的乐观与信心。在核子时代、太空时代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1957年,她笔下的现代文明的最高成就居然还只是摩天大楼、炼钢炉、林立的烟囱、内燃机车。同样,她全然不知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更不知观测结果是依赖于观测者的。尽管她的眼光是如此狭窄,她却认为自己已洞察了世界的本质。她有句名言,"A is A." 她对是非、对人的意识的判断是如此简单:任何一件事情,要么是对的、好的,要么是错的、恶的,折中是不可能的,中庸、妥协是邪恶的。那么,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她看来,标准自然是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现代文明,而归根结底,就是兰德自己的好恶了。我有时想,如果把中国的臭豆腐与法国的臭奶酪放在一起,客观主义者如何评论高低呢?大概还是现代文明的法国占上风吧,中国的臭豆腐只能是绝对的邪恶了。
兰德是自由市场经济最坚定的鼓吹者,但她笔下的理想主人公却完全是这一理念的反讽。市场经济信奉顾客是上帝、市场至上的准则,而洛克奉行的是设计师(卖方)至上的信条。这让我想起文革时期中国的副食店了。只是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公司、建筑师如果也摆出这份派头来,不出两个月就得关门。应该说,洛克是个不需要市场的建筑艺术家, 或是建筑哲学家,而绝对不是个建筑师。在成名之后,她想请洛克的原型、她所倾慕的建筑大师赖特为电影《源泉》设计一个建筑模型。但是,赖特高昂的设计费把她吓住了。她没有像小说中的富豪们写一张空白支票,而是转身请电影厂的设计师做了一个她并不满意的模型。看来小说中写的也只是给别人看的。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理想中的伟大企业家、钢铁大王瑞尔墩(Hank Rearden)则声称,对于他的发明,15%的利润他就满足了。读到这里我不禁又笑了。尽管15%的利润率是让一个很多人羡慕的数字,但如果只想挣15%,那他大概不会是个真正的企业家或是商人。
兰德哲学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她对于人的地位的界定,她的立论基础。她将人放在世界上的最高地位,认为人凭感知和理性能够穷尽客观真理,人的能力可以完全征服世界,人更无所谓的原罪。她所描绘的英雄,都是尼采哲学中的超人。既然是超人,自然是永远掌握着真理、知识,既不需要他人、更不需要神,他们自己就已经将世间万物都打点了。这让我想起了初到美国时,一位穆斯林同学对中国人的评论:"你们不是不信神,而是把党、共产主义教条或是自己当成了神。"兰德即是如此,她小说的所有正面人物也无一例外都有强烈的自恋、自义倾向。如前所述,兰德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基本和马克思的一样,甚至在对资本家的发财欲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方面看法也是几乎一致的。不同的是,兰德认为放任自流的资本主义会使社会经济不断由繁荣走向繁荣,而马克思则认为其将导致繁荣与危机的不断循环以及大众的苦难。由于对前景的不同预测,解决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兰德认为泰坦巨人阿特拉斯(资本家)已经举起了地球,马克思则决定要让无数个普通劳动者推动地球转动。虽是两个极端,但都认为人是万能的,理想之人(们)掌握宇宙万物的真理,是永远正义、永远正确的化身,是当顶礼膜拜的。于是在兰德,便有了以人为神的斯多达圣殿。
Labels:
Atlas Shrugged,
Ayn Rand,
The Fountainhead,
奥巴马,
安•兰德,
建筑,
源泉,
读书笔记,
阿特拉斯耸耸肩
Subscribe to:
Posts (Atom)